欢迎您来到新疆家乡好商贸(集团)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对大卖场多些宽容(超市周刊第2427篇原创)

上传时间:2025-05-27   浏览次数:652


       批判和鼓掌是可以共存的。



       但在大卖场业态中,似乎只有批判与质疑。



       就好比前几天,大润发发布的2025财年实现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,结果出来的评论全是一水的调侃,类似“靠省出来的盈利,算什么本事” ,比比皆是,鲜少正向盼好的言论。



       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大卖场企业做任何自救行动,亦或是有任何成绩,获得的不是一声认可、一句称赞,更多是不看好、认为难以持久,这在当下零售行业,某种程度上好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,只要说大卖场不好,流量噌噌地来。



       专注零售报道20多年来,龙商网&超市周刊认为,从1995年家乐福入华,开启了连锁大卖场在我国发展的序幕,至今该业态在国内已经发展了足足30年时间,确实它就像一条抛物线一样,经历了高峰,如今滑落至低谷,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期,各种问题暴露无遗,各类举措也不见多大成效,或许连大卖场企业自身都有过茫然,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但他们没有放弃,还在坚持寻找方向,这就值得肯定。



       这背后是时代变迁下的市场条件、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适合大卖场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人力无法扭转,只能去适应。这放在任何一个业态身上都一样,没有例外。



       所以,对于走到了发展十字路口的业态,无论消费者,还是业内同行,不妨多些宽容,给他们多些时间与认同,让他们梳理自己、找到正确方向,并朝着正确方向一步步地走出泥沼。



      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



       其一,从处世哲学角度看,有句话说得好,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今天是大卖场业态面临关乎生死存亡的挑战,那明天呢?轮到谁都有可能,时代就像滚滚车轮,撞上谁了,都很难幸免。



       试想一下,到那时,无论是谁,都来踩一脚,会是何种感受。都说商业是最现实的,冷冰冰、没有温度,但商业是由人创造和支撑的,就会贪恋温度,尤其在遭遇困境时,更希望得到温情,才更有动力继续走下去。所以,多些换位思考、将心比心,这个行业势必会更加美好。



       其二,大卖场对我国现代零售业起步和发展,有着相当大的历史贡献,这一点谁也不能抹杀。



       首先,其改变了我国零售商业的模式,由初期的封闭式柜台转变成开架式售卖,消费者能够进行自主选购,更便利,对零售行业本身来说,也更高效、更集约,本质上实现了商业进化。



       其次,大卖场快速成长为我国主流的消费渠道,支撑起了经济蓬勃发展阶段人们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,即便到了今天,大卖场仍是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,仍有其不小的社会价值。



       第三,对很多零售企业来说,大润发、沃尔玛、家乐福等都是当之无愧的“师傅”。他们留存至今的很多标准、制度、策略等都是从这些大卖场企业学来的。只不过,当初的师傅,现在遇到了困难,但学到的东西仍旧在发挥作用。



       其实,一个行业的繁荣,绝不是你死我活,而是合作共赢。相比于发展成熟、竞争激烈的日本、欧美市场,中国市场可挖掘的市场空间巨大,足够任何一家企业在其中驰骋,首要的是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实力,做好自己。而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,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,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。



       所以,别把同行当对手,这没必要,大家同处在一个战壕里,更应该做的是互相取长补短,加固自身优势。



       当然,大润发、沃尔玛等大卖场企业,之所以在发展了20多年来遭遇严峻挑战,除了与时代发展分不开之外,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内部,没有坚守住创业初期的初衷,没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做好商品和服务,现在想要做好,就难得多了。



       而这对其他业态的零售企业来说,需要的不是看热闹心态,而是以此为警示,持续、不松懈地做好自己。